7月9日,第四屆IEEE智能控制、測量與信號處理國際學術會議(IEEE-ICMSP 2022)開幕式在中國杭州舉行。會議主要圍繞“測控技術與智能儀器”、“智能控制與自動化”、“信號與信息處理”、“無損檢測”、“智慧水利”等領域展開討論。
本次會議設有1個主會場和多源信息融合與智能應用,智能控制、測量與信號,智能制造與傳感技術3個分會場,百余位行業專家、技術人員參與會議,50余位專家學者為觀眾帶來精彩報告。
第四屆IEEE智能控制、測量與信號處理國際學術會議 現場合影
上午8時30分,大會正式開幕。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校長陳光亭、西安石油大學副校長張榮軍、浙江省青年高層次人才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龔斌磊、杭州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陳觀林先后發表致辭,并對本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
隨后,主會場主旨報告將會議現場的氣氛推向高潮。首先帶來報告的是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曹軍威,他的報告題目是《能源互聯網關鍵技術與應用》。曹軍威研究員以“雙碳”目標引出能源互聯網的概念,著重介紹了區域能源互聯網,從關鍵技術與高級應用、示范工程與價值實現四個層面闡述能源互聯網,他說道,國家戰略發展為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帶來契機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曹軍威做《能源互聯網關鍵技術與應用》報告
曹軍威研究員還帶來了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其團隊設計了一種能量路由器,原理與網絡路由器設計類似,可實現能量“即插即用”,實現能量的實時分發、管理、交易等過程。曹軍威研究員表示,能源互聯網應注重示范工程和價值實現,示范工程應以需求牽引、價值驅動、用戶中心,價值實現可借鑒互聯網平臺效應和雙碳相關增值服務。
第二個報告是由中國計量大學李青教授帶來的《巖土環境安全監測傳感技術》報告,李青教授以自己拍攝照片和國外的泥石流、尾礦事故等場景引入研究背景,以真實事故案例講解巖土環境監測研究的重要性。
中國計量大學教授李青做《巖土環境安全監測傳感技術》主題報告
針對現在巖土環境安全監測技術存在的問題,李青教授指出,如何在災變發生前獲取信息是重中之重。李青團隊研究了以集成式傳感器串為關鍵的地下位移的三位測量傳感技術,螺旋平行傳輸線式傳感器為核心的土體分布大變形測量傳感技術,以及土體抗剪強度實時測量傳感技術,并為大家介紹了三種技術的特點和具體場景應用,最后簡單介紹了三種技術集成的綜合監測傳感系統。
接著,寧波大學周駿教授為大家做《基于貴金屬納米結構SERS特性的生物光學檢測》主題報告,其團隊通過優化設計貴金屬納米結構,開展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共振(LSPR)和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首次發現分子/金屬-半導體雜化體系的SERS信號隨時間呈指數變化的不可逆積累現象,闡明其物理機制,建立了光致電荷轉移與電磁局域場協同增強SERS效應的基礎理論,為基于該體系SERS效應的分子指紋譜識別奠定了堅實基礎。
寧波大學教授周駿做《基于貴金屬納米結構SERS特性的生物光學檢測》主題報告
同時,周駿教授團隊基于貴金屬及貴金屬/半導體復合納米體系的SERS特性,創新發展了的三明治型生物檢測方法和光催化增強的可循環定量檢測方法,實現了人血清中腫瘤標志物等復雜生化分子的高靈敏、特異性檢測,在生物醫學、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具有良好應用前景。
接下來,中北大學薛晨陽教授帶來題目為《極端環境傳感技術與應用》的報告,針對深海、深空等極端環境中,高溫高壓條件對傳感技術的挑戰,薛晨陽教授介紹了該團隊面向海洋領域的矢量水聽器、湍流傳感器、溫鹽深傳感器等一系列MEMS海洋傳感技術,以及海洋觀測儀器的研究情況。另外,他還介紹了面向航天領域的高溫燃燒場測試技術研究情況。
中北大學教授薛晨陽做《極端環境傳感技術與應用》主題報告
緊接著,浙江理工大學朱祖超教授帶來了題為《流程離心泵流體激振抑制與融合設計技術》的報告,朱祖超教授介紹了以石油化工流程離心泵為對象,基于實際介質的內部復雜流動全流場全尺度計算、流體激勵力分析和基于全流場非定常流體激勵轉子振動特性計算分析和抑制技術;基于流體動力、轉子系統和整體結構的融合設計方法及其工程應用,保證流程離心泵具有優越的流體動力性能、低振動和長周期運行可靠性。
浙江理工大學教授朱祖超做《流程離心泵流體激振抑制與融合設計技術》主題報告
最后,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仁福帶來《里德堡原子天線的電磁場寬頻帶精密測量》。楊仁福研究員從基于常數和原子鐘的量子精密測量技術、里德堡原子電磁場寬頻精密測量研究兩個方面出發,介紹了在非共振區域,通過原子能級的AC Stark效應,可以實現較強電場的連續測量。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仁福做《里德堡原子天線的電磁場寬頻帶精密測量》主題報告
楊仁福團隊研究了66S1/2、66D5/2、76D3/2里德堡態的寬頻電磁波響應特性。發現在近共振條件下,原子與電磁場通過電偶極共振躍遷耦合,光譜信號較強,系統的測量靈敏度為-110士2dBm/Hz,線性動態范圍40dB;在失諧條件下,原子與電磁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AC Stark頻移,光譜信號較弱。
下午,三個分會場的報告展示同步進行,分別由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張登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常國慶、中國計量大學教授于明洲等專家領銜分享,參會人員圍繞各分會場主題展開分享和討論。
據了解,第四屆IEEE智能控制、測量與信號處理國際學術會議由浙江水利水電學院、西安石油大學、杭州市科學技術協會、浙江省青年高層次人才協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儀器科學與測控技術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
作為大會主要承辦方之一,杭州市儀器儀表學會積極為行業發展做貢獻,學會會員覆蓋杭州地區儀器儀表自動化領域相關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單位,已形成3+1工作平臺(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杭州會員服務分中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杭州工作站、與中國杭州低碳科技館聯合申報的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杭州科普基地、杭州市科協科技志愿服務隊);為推進產學研合作、聚合校企專家創新互動;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開展科普活動;為儀器儀表企業解決難題、組織專家“問診把脈”;為政府決策科學準確、提供行業咨詢和調研服務。
我來評論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